立秋未觉凉 仍感暑热长

/ 2024-08-07 09:24:09 / 分类: 闲聊 / 阅读:20

据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所言,“立秋,七月节。立字解见春。秋,揪也,物于此而揪敛也”。自然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,立秋节气的到来,意味着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万物慢慢转为收敛状态。

立秋以及处暑节气都处于“三伏”期间,所谓“热在三伏”,所以初秋天气仍然酷热,民间也有“大暑小暑不是暑,立秋处暑正当暑”的说法。

立秋期间,中国天气网每年推出全国盼秋凉地图。从这张地图上看,立秋后,我国仅有黑龙江、内蒙古、西藏、青海等部分地区步入秋天,让人感受秋高气爽。全国其他大部分地区仍是盛夏余热未消,真正享受凉爽之意要等到白露节气之后。

甚至全国大部分地区不定期会出现“秋老虎”。秋老虎指的是立秋之后短期的回热天气,一般发生在8月、9月之交,持续时间约7至15天。在气象学上指三伏出伏以后仍达到35℃以上的天气,但是与盛夏相比,早晚清凉许多,只是午后高温暴晒持续发生。

由于我国地域辽阔,秋老虎的表现略有不同。比如,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。每年秋老虎存在的时间也有长有短,短则7天,长则一个月以上。有时秋老虎来了走,走了又来。

立秋后,可以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,比如银耳、百合、蜂蜜、梨、荸荠、芦根等。正所谓“朝朝盐水,晚晚蜜汤”,说的是一年四季中,早上喝盐水、晚上喝蜂蜜水是不错的养生方法,在立秋后尤其适合。

自古以来,民间都有“秋瓜坏肚”的说法,因为在中医看来,瓜类大多属于阴寒之物,对于老人、小孩和肠胃不好的人来说,多吃容易导致肠胃不适。尤其是消暑的西瓜,立秋之后不宜多食。

一叶梧桐一报秋

在古代,立秋这一天,梧桐叶的落下被视为秋天开始的标志。

梧桐是秋天的使者,体现在古代诗词中。比如,宋代司马光《梧桐》诗云“初闻一叶落,知是九秋来”,南宋陆游《夏夜》所诵“梧桐独知秋,一叶堕井阑”,都在借梧桐叶落抒发年华易逝的感叹。

据宋代吴自牧所著的《梦粱录》记载,立秋时,皇宫人员会将梧桐移入殿内,等时辰一到,太史官高声说:“秋来了。”这时,梧桐叶应声飞落,以此象征秋天的到来。

这种习俗不仅出现在文人诗词中,还成为官方的重要仪式,都说明了梧桐叶与秋天彼此不可分割的关系。

因此,“一叶知秋”中的“叶”,后来渐渐专指“梧桐叶”,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和习俗。

从地理学的一些科普文章来看,“一叶知秋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。这是因为春季发叶、秋季落叶的落叶树主要生长在温带,而在赤道热带,气候常年暖热,没有秋意;在两极冰雪和寒带地区,也不存在落叶乔木。所以古人常说的“一叶知秋”也是基于自己生活的地域特征所言。

一叶不仅能知秋,也能知其他季节。比如说,在我国北方地区,由于秋末和冬初常有强冷空气南下,最低气温会突然降到零下,甚至-5℃至-10℃,这时的树叶会在一夜间冻枯,青枯叶子落下来,便是“一叶知冬”。

“一叶梧桐一报秋,稻花田里话丰收。”一叶知秋,意味着收获的季节到来了。山区的村庄由于平地少,村民只能利用房前屋后以及自家窗台、屋顶架晒或挂晒收成的农作物,慢慢演变成了“晒秋”的传统农俗现象。

image.png

声明 本网站系信息发布平台,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本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